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我的生活寫作課」標籤的文章

微故事+閱讀分享: 好劇本如何講故事

圖片
  微故事+閱讀分享: 好劇本如何講故事 香港的雨季像個不速之客,暴雨警告(黃、紅、黑)三色總是殺個措手不及。(十力卜)在海旁跑步,突然傾盆大雨,行雷閃電,十力卜正想指著天,媽個祖宗十八代:"喂!你....",話到嘴邊又硬生生吞回去,他怕遭天懲罰,唯一的收入都被扼殺。 中午,他正躲在(香港,筲箕灣)一間老舊(茶檔)裡,對著電腦屏幕發呆。對,現在還有(茶檔),但一定要像這些老陳舊,而且充滿老人味的地區,今天他接了篇(功課),題目是《好劇本如何講故事》。 十力卜對(劇本公式)向來敬謝不敏,覺得那就像教人用Excel表格談戀愛,再準確,也談不出心跳。故事明明是靈魂深處湧出的泉水,豈能拿什麼三幕劇、七大招之類當速食飲料?但為了那幾張紅衫魚(港幣五百元也),他還是硬啃完了這本書。 書裡把劇本拆得比螺絲還要細,彷彿只要生搬硬套,就能打造出一部成功的電影。十力卜嗤之以鼻,這根本是把藝術當成工藝品來製造。書中案例又多是好萊塢大片,作者批評《鐵達尼號》劇本蒼白無力,這部片賺走全球觀眾的眼淚和鈔票,諷刺意味十足。 "公式?耶!"十力卜心想,創作又不是考數學,哪來標準答案?電光火石之間,茶和酒的交替之間,飯和湯轉碗之間,一大堆文字和古怪符號就會衝出來啦!幹麼要死背的公式。 不過,轉個念,想一想,這不是爛書,他深呼吸又歎了口氣。至少,它像一塊地圖,讓人知道(你在此處),這標記很重要,至少讓迷路的(新丁)編劇知道:"喂,你還在此!)它提供了一個框架,快速入門,基本結構。就像學功夫,先紮馬步,再練招式,最後才能自成一派。 十力卜敲打著鍵盤,將書中的優缺點一一列出,滿頭大汗,有冷氣也滿頭大汗,誰叫他三十幾度還喝老火湯。他寫道, "這書就像酒樓的(即滾老火湯)名為(老火),實則火喉三分鐘,靠濃湯包吊命,糖鹽交投,喝得出香,嚐不到魂,入口是甜,落肚是空。" 它或許能幫助你寫出一部合格的商業片,但卻無法讓你創作出一部觸動人心的藝術品。不過,十力卜又覺得,(書)要讀的,(試)要考的,不然,哪來無無謂謂的理論,聚會時隨口講兩句。 他停下筆,望向窗外。雨把街景糊成一幅抽象畫,行人的臉也變得(矇查查)。就在這一刻他忽然想通:"管他公式或靈感,都只是工具箱罷,每本書都是一把鑰匙,開啟不同的門,但門後的世界,仍需自己探索。 微故事完!...

微故事+閱讀分享: 瞬間記憶

圖片
  微故事+閱讀分享: 瞬間記憶 (大兄)五十有五,住在深水埗一間細小的唐樓單位。他每天清晨六點醒來,不為生計,只為重溫一本書《瞬間記憶術》。書頁已泛黃,邊角微卷,像他的人生,被歲月輕輕折過。他覺得,人要不斷學習是很對的,問題是,如果轉個身就空了,知識進得來卻留不住,瞬間即逝,那就浪費一場了。 他曾信書中所言:只要想像、聯想、行動,記憶便能如春草再生。他試過用(故事法)記住孫兒的功課,用(記憶宮殿)背誦女兒的生日禮物清單。一度,他以為腦子活了過來。但某日,他竟忘了自己這星期讀過一本書的核心內容。 他苦笑。這書說(努力就有回報),可現實是,人到中年,記憶如沙漏,再怎麼堵塞,還是漏。他想起書中未提的遺傳、壓力、失眠,那些沉默的敵人,比(不會方法)更致命。他甚至懷疑,作者是否真懂一個港爸的日常:電費單、孫兒哭聲、妻子的藥瓶,哪一樣能容他安靜練習(五感想像)? 然而某天,他把書放在窗邊,陽光穿過紙頁,他忽然明白:記憶不是倉庫,而是河流。書中教他(連結),他卻忘了,人生最深的記憶,從來不是背出來的,是孫兒第一次叫他(公公),是妻子病中仍為他煲的湯,是那年天星碼頭的晚風。 他不再執著記住每一個字。他只記住一句:(知道與做到,中間隔著一條河。)他跨過去了。記憶術或許不完美,但它讓他重新看見,自己還能(想),還能(試)。 原來,老去不是遺忘,而是篩選。 而那本書,像一座遺址,不為重建,只為提醒:你曾努力活過,現在仍需努力。 微故事完! 書名: 瞬間記憶術 作者:田邊由香裡[日] 譯者:朱悅瑋 出版社: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:2020 語言:簡體中文 《瞬間記憶術》本書由日本記憶大師田邊由香裡所著,核心宗旨是破除(腦筋不好)的迷思,強調記憶力並非天賦,而是可通過正確方法+練習提升的技術。全書結構清晰,分為五大章,從心理建設、技巧訓練到行動實踐,逐步引導讀者重塑大腦使用習慣。 第一章:為什麼我腦筋不好? 關鍵問題:多數人自認(腦筋不好)的瞬間,源自童年挫折或社會比較(如考試失利、職場挫敗)。 腦筋好的人的定義:不只成績好,更包括邏輯力、幽默感、判斷力、創意、同理心等多元能力。 核心觀點:所謂(腦筋不好)其實是(不知道大腦正確使用方法)——大腦具有可塑性,需透過後天訓練激發潛能。 記憶與創意的關係:大腦需足夠的(知識儲備)才能產生創意,否則就像廚師無食材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。 第...

微故事+閱讀分享: 凝視死亡: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

圖片
  微故事+閱讀分享: 凝視死亡: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傍晚,中環的扶手電梯像一條長長的河,載著人群從半山流向市井。(阿嵐)的帆布袋側袋插著一本《凝視死亡》,書脊已微彎,頁角翹起。風掠過,紙頁輕響,她讀到一句:”我們把延續生命當成就,卻忘了問,那還算不算生活?”她點頭,又遲疑,書中推崇的安寧模式,總帶著某種整潔與餘裕,像專為有選擇的人而設。 她的母親住在深水埗的劏房,肺病復發,醫生建議插管。母親卻說:”我要回去睡我張床。”那張床鋪著四十年的竹蓆,貼著斑駁的牆。阿嵐想起書裡談 (自主),也談 (依賴),便退了醫院床位,租了一張可升降的護理床,把母親接回唐樓。 起初難熬。咳嗽聲穿透薄牆,鄰居抱怨。她頓時質疑書中的作者:”你寫得動聽,可現實擠逼、雜亂,香港呀! 都是寸金尺土! ”她苦笑,卻也醒覺,照護不是照搬理論,而是於限制中尋縫隙。她在窗邊放了盆薄荷,讓氣味沖淡藥味,又打開舊收音機,播母親愛的粵語金曲,不是粵曲,是(粵語金曲),即許冠傑、關正傑、甄妮、薰妮的那些。 第七日清晨,呼吸變輕。陽光穿過鐵窗,落在被單上,像一幅剪紙。母親握住她的手,最後一句是:”我想飲凍檸茶。”阿嵐衝下樓買回,插上飲管。母親啜一口,嘴角微揚,像完成最後的儀式。 母親離世後,阿嵐把書放在屋裡,沒有帶走。 風吹動那盆薄荷葉,她感悟,所謂善終,未必華麗,只是讓一個人,以自己的方式,走完最後一段日常。 微故事完! 書名: 凝視死亡: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(Being Mortal: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) 作者:Atul Gawande-葛文德 譯者:廖月娟 出版社: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:2018 語言:繁體中文 《凝視死亡》是哈佛醫學院教授阿圖·葛文德(Atul Gawande)繼《檢查表:不犯錯的祕密武器》後,對現代醫療體系與生命終結議題的深刻反思之作。本書結合作者個人經歷、臨床觀察與社會現象,探討醫學如何應對「衰老」與「死亡」,並提出對醫療倫理、照護文化與生命尊嚴的省思。 1. 現代醫療的局限性 科技與人文的衝突:葛文德指出,現代醫學過度依賴科技與檢查表,卻忽視病人作為「有生命、有情感的個體」。例如,護理機構常以「安全」為由限制病人自由,或醫師為延長生命而進行無意義的治療,反而造成病人痛苦。 檢查表的雙面性:作者雖肯定檢...

微故事+閱讀分享: 東京貧困女子

圖片
  微故事+閱讀分享: 東京貧困女子 午後的香港,陽光如洗,城市在光亮中顯出一種坦蕩的模樣。沈瞳在鬧市書店閒逛,目光掃過書架時,被一本書勾住。封面寫著《東京貧困女子》,字體樸實,不張揚,卻有種沉靜的力量。他抽出細閱,心中泛起一絲莫名的波動。 沈瞳的生活並無特別,平靜如常,但他總覺得這座城市繁華背後,藏著某種無聲的孤寂。不是物質上的匱乏,而是精神上的荒蕪。他時常在街頭走動,看人來人往,看笑容與疲態,總覺得這座城市像一面鏡子,照見每個人心底的空洞與渴望。 書中女子的故事如水流淌,細密而真實。作者以冷靜筆觸,記錄都市底層的掙扎與無奈。資料扎實,情感真摯,她不煽情,卻能直指現實的殘酷。沈瞳讀著,仿佛看見城市暗處的裂縫,那些被忽視的傷痕與淚痕。他認同這份坦誠,也驚覺原來冷漠的都市,竟藏著如此多柔弱與期盼。 然而,沈瞳心中仍有一絲猶疑。書中描寫雖真實,卻過於沉重,層層疊疊的案例如潮水般壓來,令人幾乎喘不過氣。它聚焦邊緣,卻忽略了大多數人的日常掙扎與微小歡愉。結構清晰,分析到位,但缺乏對未來的構想,只見哀嘆,未見出路。沈瞳心想,這座城市如此之大,難道真的毫無出口? 他細思:書中每則故事都是現實,但是否每個人的命運都只能向下沉淪?若社會真如作者所言冰冷無情,那為何每天清晨,仍有人扶老攜幼、彼此幫襯?他懷疑,作者是否忽略了人性中那份不屈的意志與溫柔的力量?女性面對困境,除了無助與沉默,難道沒有選擇與勇氣? 片刻沉思後,沈瞳闔上書頁,卻將它輕輕放入袋中。城市光影交錯,每個人都是尋光者。這本書讓他明白,理解苦難與反思社會只是起點,真正的力量,在於尋找撫慰與希望。他抬頭望向窗外,陽光灑落,心頭一暖。原來,人生縱有裂縫,也能透進微光。 微故事完! 書名: 東京貧困女子 作者:中村淳彥 (日) 譯者:傅栩 出版社: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:2021 語言:簡體中文 《東京貧困女子》一部以紀實筆觸勾勒日本女性貧困地景的田野報告。作者中村淳彦花費三年,追蹤1300位以上身處赤貧的女性,從女大學生、單身母親、非正規勞動者到曾為官僚夫人卻流落屋頂閣樓的中年女子,拼出一幅令人背脊發涼的浮世繪。 1. 貧困結構   制度性: 助學金變「學貸」、看護保險外包、非正規雇用量產「窮忙族」。   世代轉嫁: 高齡者醫療費擠壓教育預算,年輕世代被迫「賣身償債」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