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5的文章

微故事+閱讀分享: Daily Laughter Practices for Health and Happiness (笑瑜珈:日常練習,促進健康與幸福)(東加豆)

圖片
  微故事+閱讀分享: Daily Laughter Practices for Health and Happiness  (笑瑜珈:日常練習,促進健康與幸福)(東加豆) 香港,一座被山與海環抱的城市,既有古廟的香火繚繞,也有街頭咖啡店的文藝氣息。在這片土地上,住著一位名叫阿強的中年男子。阿強是位會計師,每日與數字為伍,生活如機械般精準,卻也如機械般冰冷。他最大的缺點,便是「笑不出來」。   阿強自幼被教導「嚴肅是成功的基石」,久而久之,他的臉龐如石雕般僵硬,嘴角從未上揚。同事們戲稱他為「冷面會計」,連家中的貓咪見了他,也總是躲得遠遠的。阿強的生活,如同一杯無糖的苦茶,苦澀卻無味。   一日,阿強在廟街閒逛,偶然聽見一陣爽朗的笑聲。他循聲望去,只見一群男女圍成一圈,拍手吟唱「 Ho Ho, Ha Ha Ha 」,笑得前仰後合。阿強皺眉,心想:「這些人莫不是瘋了?」正欲離開,卻被一位笑容燦爛的女子攔住:「先生,來試試笑瑜伽吧!笑一笑,十年少!」   阿強本想拒絕,卻被女子熱情的目光打動,勉強加入。起初,他如木偶般僵硬,假笑聲如鴨子叫,引得眾人哄堂大笑。然而,隨著練習深入,阿強竟感到一股暖流從腹部升起,嘴角不自覺上揚。他驚訝地發現,自己竟能笑得如此暢快!   自此,阿強每日清晨到維多利亞公園練習笑瑜伽。他的笑聲從生硬到自然,從微弱到響亮,甚至感染了身邊的人。同事們驚訝地發現,阿強不僅笑容多了,連工作效率也提高了。家中的貓咪也不再躲他,反而主動蹭他的腿,彷彿在說:「主人,你變了。」   某日,阿強在辦公室遇到一位難纏的客戶,對方咄咄逼人,場面一度僵持。阿強深吸一口氣,突然笑了出來。客戶一愣,隨即也跟著笑了。笑聲如春風化雨,化解了緊張的氣氛,最終順利達成協議。   阿強終於明白,笑聲不僅是表情,更是心靈的橋樑。它讓他在繁忙的都市中找到內心的平靜,也讓他在人際關係中獲得溫暖。正如書中所言:「笑聲是無條件的愛,它能改變世界,也能改變自己。」   從此,阿強不再是「冷面會計」,而是「笑面會計」。他的故事,成了香港街頭巷尾的美談,也成了笑瑜伽最好的廣告。 微故事完! 書本簡介: 書名: Laughter Yoga: Daily Laughter Practices for Health and...

微故事+閱讀分享: 身為失智症專科醫師,我罹患了失智症 (東加豆)

圖片
  微故事+閱讀分享: 身為失智症專科醫師,我罹患了失智症 (東加豆) 在那維港之畔,有個名叫(阿樂)的老者,平素嗜書如命,對《身為失智症專科醫師,我罹患了失智症》一書情有獨鍾。一日,他忽發奇想,欲將書中智慧化作生活實踐。 阿樂自稱「認知症」專家,逢人便講:“老友記,莫怕忘事,此乃人生必經之路。”街坊們笑其天真,可挺佩服他看得開。某天,阿樂決心舉辦一場“忘事大賽”,招呼全港的失智老頭老太都來參加。比賽規則極為簡單:誰能記得最少事情,誰便是勝者。 開賽當日,參賽者眾多,個個懷著好奇之心而來。可是,有不少人失去資格。"哎!平時老是忘記,怎麼今天記得那麼多?真是豈有此理!" 一位婆婆竟連自己姓名都忘了,引得全場哄笑,不記得是正常,記得才是不正常呀! 又有一位伯伯,只是反覆念著念著孫仔的名字,其實是他兒子的名字,惹來陣陣掌聲。 (這樣也有掌聲?對!這樣就有掌聲,就是叫大家開懷大笑,刺激一下系統,讓血液流動流動,氧氣走動走動。 阿樂自己上台,宣佈自己是唯一記得所有參賽者名字的人——但他隨即轉身,向觀眾鞠躬道:“其實,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年齡。” 這一刻,眾人才領悟到,原來阿樂所說的“忘事”,並非真的要大家去忘記一切,而是教導人們接受生命的無常與變遷。而是要大家坦然面對人生的變幻莫測,如同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,與其苦苦掙扎,不如優雅地接受被淋濕的命運,人生嘛,也是如此。 然而,這裡的人,不再追求完美的記憶,卻記起那某一刻的情感聯繫,比如:"媽媽拖著我去買菜,我拖著女兒去買糖。"一位失智的老婆婆說。 故事落幕之後,“忘事大賽”不僅讓大家重新認識到自我價值,不管是青青春年少,還是遲暮之年,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,值得被尊重與珍惜。面對衰老與疾病,不必過於悲觀,因為,即便是失去記憶,也不代表失去了愛的能力。 微故事完! 書本簡介: 書名:為失智症專科醫師,我罹患了失智症 作者: 長谷川和夫, 猪熊律子   譯者: 林姿呈 出版社:朱雀     出版日期:2024年3月 語言:繁體中文 《身為失智症專科醫師,我罹患了失智症》詳細分析與重點整理 這本書是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和夫醫師,以第一人稱自述罹患失智症後的經歷、想法與感悟。全書內容豐富,涵蓋個人經歷、失智症專業知識、照護經驗、社會政策反思等面向,並穿插作者的人生哲學...